春风吹拂,万物复苏,赣南大地处处充满生机。生长在田埂上,圳沟旁,小溪边成片成片的艾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艾草悠悠分外香。目前正是吃艾米果的季节,城乡的大街小巷,到处可见颜色碧绿、气味馨香的艾米果。艾米果表皮光滑,清香扑鼻,甘中带苦,质柔有韧性,食而不腻,是赣南客家常见的美食小吃。
颜色碧绿、气味馨香的艾米果。
艾草属菊科野生植物,也可人工移植,多年生草本,生命力极强。艾草有三种,分为小叶艾、大叶艾、荠艾。小叶艾茎细偏矮,叶大而厚,枝繁叶茂,气味馨香,营养丰富,是天然的美味食材;大叶艾叶子尖,茎稍粗,朝上长,味偏苦涩,可食用;荠艾叶大秆壮,高约1.5米至2.5米,略成半灌木状,不能食用,专用于中药,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。家里若有人患伤风感冒,或媳妇生了孩子坐月子,抓几把艾草放锅里煮沸,待水温凉却到约50℃泡澡,能起到祛湿寒补血气的功效和滋润皮肤的作用。据《本草》载,艾草能灸百病,具有回阳、理气血、逐湿寒、止血安胎、暖宫、抗菌、消毒、祛痰、驱蚊虫,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。
食用艾叶在我国有几千年历史。每年春分至清明时节,客家人都会用艾叶制作成各种美食,客家人将艾叶切碎打肉片汤、拌炒鸡蛋,做成烙饼、艾米果、艾蒸饺、艾菜家宴或供全家享用,或招待亲朋好友。做艾米果是客家人最常见的传统习俗。客家人把艾米果做的味道香不香、形状漂亮不漂亮作为衡量客家妇女能干不能干的一个不成文的标准。于是,每到做艾米果的季节,心灵手巧的客家妇女便暗中铆足劲比起手艺来。
做艾米果是一门精巧细致、工序繁多的手艺。要做出鲜绿碧透、油光亮丽,好吃又好看的艾米果,须掌握一套小窍门:要专采鲜嫩的小叶艾,不带丁点茎秆,先把艾叶清洗干净晾干,放一大锅水用木柴大火烧开,再将艾叶放入锅中反复搅拌煮烂成艾浆,按一斤艾叶加七两糯米粉三两粘米粉的比例,加入米粉搅拌均匀,然后用双手麻利地使劲揉,使劲搓,使之柔性成团不黏手。接下来,将揉好的艾米粉团做成圆形,把馅料放入,精心包成棱角分明、形状各异、大小一致的艾米果,整齐地摆放在一个个蒸笼里,再用一把毛刷沾上茶油抹在艾米果上,最后把一笼笼艾米果放在热水沸腾的大锅里蒸上半个多小时,弥漫浓郁香气的艾米果便蒸好了。
信丰县大桥镇近年来“艾”产业发展迅速,每年的三、四月间,在艾草生长最茂盛的季节都要举办为期一周的客家艾米果文化节。文化节上,客家人以“艾”为媒,自发集聚在“艾”你小镇的客家骑楼美食街摆摊设点,各村寨各屋场,大人小孩忙忙碌碌,大街小巷灯笼高挂,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。客家妇女身穿客家节日盛装,在店铺里大显身手,尽情展示艾米果制作手艺,大摆艾米果宴席。2021年,大桥镇艾米果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近些年,一些头脑活络的年轻人还把艾草开发加工成艾面条、艾粉干、艾香包、艾灸条等食品和保健品销往省内外。
赣南人喜欢吃艾米果,据说还与爱情有关。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曾说:“彼采艾兮,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”。这里说的“艾”就是艾草,诗为“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”之意。清明时节,思念如艾。原来阡陌上那连片成簇、相互依偎的艾草还有那么多缠绵悱恻的热烈之爱。怪不得人们又把艾米果称作“爱情果”“幸福果”。
(郭迪善)
编辑:谢忠英
值班主任:刘航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