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刘苏雅
3月17日,《北京非遗蓝皮书: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(2022)》正式发布。蓝皮书提出,北京非遗保护已打造了一批文化品牌,并借助数字化机遇加快了非遗数字化建设,多项有代表性、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地方文化节也推动了非遗的传承和传播。
蓝皮书透露,北京共有非遗资源12000余项,其中京剧、昆曲、太极拳等12个项目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蓝皮书认为,打造知名非遗品牌是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,北京非遗保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。它们既是北京非遗事业发展的标志,也是未来北京非遗事业打造全国示范样本的重要依托。例如,东城区打造的“故宫以东”文旅品牌,整合了历史文化、青年文化、餐饮文化、非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;同仁堂、全聚德、六必居等非遗品牌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知名度,是打造未来新的北京非遗品牌的潜在资源。
蓝皮书表示,以传统节日为核心的节日体系本身是非遗的重要构成部分,同时节日本身又为多种非遗项目的传承、展示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空间。节日已成为众多非遗项目重要的展示窗口,不仅包括春节、元宵节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,也包括五一劳动节、六一儿童节、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现代节日,以及各地举行的各类文化节等。
借助举办文化节推广地方特产、地方旅游,为发展地方经济创造了契机,但也出现了相似节日过多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情况。北京为此出台了《北京市节庆活动管理实施办法》,引导保留了比较有代表性、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地方文化节,如北京长城文化节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、北京大兴梨花节等。
当前,数字化是非遗传播的时代机遇,北京也明显加快了非遗数字化的建设力度,建立起非遗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,并拓宽数字化传播渠道,通过网络让公众传播、欣赏非遗,促进开启非遗电商时代。蓝皮书建议,首都非遗工作应进一步发挥引领、带动、示范作用,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保护案例,让非遗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。
关键词: